从庙里出来,又将夏明的那条红布带找了棵长得高高直直的大树栓上去。
这棵树“资质”不错,被选中的概率还是不小的,在这之前,树干上已经缠了好些红布条了。
除了近期的以外,看上去还有不少是前几年的,经过风吹日晒,布条上的红色都有些褪去了。
看着在风中飘扬的布带,夏冬儿觉得这些习俗的确是有几分别样的趣味的。
栓好了红布条,杨婶子便带着他们看戏去了。
戏台子已经搭建起来,台上的表演者画着花脸,咿咿呀呀地唱着戏。
台下坐着的村民们一个个脸上喜气洋洋,看得可专心了。
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也跟着台上的人一起,嘴里轻轻哼着,摇头晃脑,好不享受。
杨婶子他们便也找了空位坐了过去。
唱戏这种艺术,年纪大的人喜欢,但夏冬儿跟贺春秋他们这样的年轻人,除非是受过这方面教导、对这些文化感兴趣的,否则很难听得懂在唱什么,自然没有那么沉迷。
夏明虽然也听不懂。
可不知道动画片之类的娱乐活动的小孩子,这样的热闹就已经足够他们好奇了。
特别是武戏,更是看得人群里的孩子们激动起来,恨不得能跟着学会几招。
除了专心看戏,还有一部分在这里,却是和朋友们一起聚一聚。
偶尔听一听台上的唱戏声,再跟身边的朋友们聊聊这一年的收获和附近的八卦,也算是新年里难得的休闲时光了。
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看戏的人群里便也多出了一些带着竹篮子的小商贩,里头装的便是些小零食。
有自家做的,也有提前去镇上买回来加价卖出去的。
看戏看得高兴了,又是难得的年节,碰上肚子饿了或是嘴巴馋了的,还是很有好些客人愿意掏这个钱的。
夏冬儿他们自己有带,当然不用去买这些人准备的。
贺春秋背上的小背篓已经放到了跟前,夏冬儿从里面抓了些吃的,先给杨大叔和杨婶子递了过去,又才给夏明擦了手,让他也尝尝。
之前做的那些花生,还有提前做好的常温点心,以及如今被行商老板推广得十分火热的红薯干,都是有的。
除了这些小零食以外,还有用水壶灌好了的花茶。
吃一口零食喝一口水,别提有多舒坦了。
有附近的人闻见了味道,转过头来一看。
哎?
他们吃的咋不一样呢?
等到卖东西的那些小商贩经过的时候,这些人也伸长了脖子去瞧,打算自己也买点儿来吃。
可看来看去,也没见着一个同款。
只有红薯干是有的,但颜色不及这几个小年轻吃的那么好看,一瞧就知道做的人手艺是不同的。
“那个……你们那花生卖不?多少钱一包呀?”
见贺春秋面前放着一个小背篓,有人便忍不住壮着胆子问了问。
万一这几位也是要卖东西的呢?
贺春秋一愣,看了看夏冬儿后,才笑着说道:
“不卖不卖,这是我们自家做来吃的。”
啊?
听到花不出去钱,问的人不仅没觉得松口气,反而还有些遗憾。
夏冬儿抿嘴笑了笑,从背篓里拿了些花生递过去:
“不用钱,您要是不嫌弃的话,可以尝尝,只是量不多,就只能分出这么一点了。”
虽说他们带来的也不算少,可那分量也是自己这边几个人的量而已。
真要所有人一人一把分出去,哪能分得够呀!
可坐在这边的,基本上就是附近村子的人,和五阳村常有来往,说不定还沾亲带故呢。
像杨婶子这样人际广的,张口都能叫出好些人的名字。
除了这些,甚至有不少就是他们五阳村里的人,连才来村里不久的贺春秋都能认得出人来呢。
若是一点儿不分出去,就叫别人看着,到底有些不好。
那人当然不会嫌弃了,连忙接过了花生,还主动跟旁边同样看着的人分了分:
“不嫌弃不嫌弃,哎呀,谢谢你啊小姑娘,你这要是给得多了,我还不好意思白吃了呢!就是看戏的时候嘴里闲着,想吃点儿东西而已。哈哈哈哈,你们这花生闻着都是香的呢。”
边说着,就已经将自己剩下的那点儿送进了嘴里。
这一吃,他连说话都忘了。
嘿!
这花生好吃呀!
方才的夸奖,真实性是有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感谢和捧场。
香味闻着还是有的,但花生做出来的小零食,也就靠得近的闻得到一些,又不像是那些重口味的食物,香气能够飘出老远老远,自然不会让人那么记忆深刻了。
这夸奖,也就是随口一说罢了。
可吃到嘴里,才发现这花生的美味已经超过了闻到的味道。
从口感上看,这花生应该是煮出来的。
不过,盐水花生大家都有做过,就是路过的那些小商贩的竹篓里,也是有煮花生的。
从煮出来的颜色看,就很不一样,闻到的味道也远不及这个。
吃起来就更别说了。
这小姑娘送的煮花生,绝对不只是加了盐而已。
花生煮透以后,并没有变得过于软烂,还是有种润润的爽脆,却又多出了汁水的丰盈。
咬下去后,便能尝到浸透花生的那股子盐水的香。
吃过一粒以后,根本就不过瘾,不知不觉就能连吃好几颗,还觉得自己肚中更饿了。
说话的这人都有些后悔了。
刚才不该大方分给其他人的。
他根本不够吃的呀!
再去看刚才分到的那几人。
得。
这会儿都跟他一个样了。
夏冬儿见他们这样子,又是高兴又是无奈。
高兴的自然是自己做的东西让人喜欢,她这个厨子自然也觉得欢喜。
无奈的是,今儿她真的只是跟着杨婶子出来看戏的,并不准备卖东西,带来的这些不可能全分出去的。
最后也只能再把其他几种也各分了一小部分。
于是,分到了花生的那些人也陷入了矛盾的心理。
一边惊喜,一边痛苦。
惊喜的自然是这些小零食的可口程度。
光是花生,他们就吃到了好几种不同的口味。
最开始的盐水煮花生自然不用多说,简直要成了他们的心头好了,甚至会忍不住惦记着,要是能买上一些回家下酒,那该多妙啊!
除了盐水花生,还有另外两种。
一个像是炒出来的,比盐水花生更脆一些,吃在嘴里一嚼开,就是“嗑嗑嗑”地响。
连花生仁外面那一层红色的薄皮,都被炒得一触即掉。
更妙的是炒出来的味道还很香,一尝就知道是用了不少种香料烘焙出来的。
但具体有哪些,却不得而知。
比起煮花生,这个就更适合用来做下酒菜了。
剩下的那种,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发现是花生。
只觉得外面包裹着一层白色的糖衣,才咬下去的时候有些脆,可那层糖衣一遇到嘴里的口水,就能很快化开了。
微甜的糖分之后,里面的花生便也跟着被嚼碎。
到此时,才发现原来这也是一种花生做的小零嘴儿。
外面的白色糖霜甜蜜细腻,里面的花生酥脆爽口,怎么吃都不觉得腻味。
三种花生三种味道,完全满足了男女老少不同的口味。
除了花生以外,那红薯干也是甜蜜软糯,并不十分粘牙,越吃越香。
小糕点更是好看又好吃,比起其他小商贩从镇上提前买回来,已经略有些发干的点心,实在是好出太多。
除了这惊喜,痛苦的当然就是吃过了以后还想吃,却没有了!
人家要是能卖自然好,他们为了那味道,绝对是愿意花钱去买的。
不仅自己可以吃,还能带回去给家里人分享。
可人家不卖的!
不仅是自家吃的东西,还数量有限。
刚刚都已经免费分给他们的些许,如今难道还能再厚着脸皮去讨要不成?
那也太不像话了。
却也有认出了夏冬儿的邻村人,吃完后回味了一番,便壮着胆子说道:
“小掌柜,你这手艺是真的好,要不多做些我们买吧?价格你定就是了!今儿个过年不做生意,那等几天也行啊。
实在不行,年后再开业了,多做些在店里卖也可以嘛!”
有没见过夏冬儿本人的听到这话,忍不住问了问,这才知晓,原来这个看着漂亮的小姑娘,居然就是镇上那家四季酒楼的掌柜!
附近几个村子,谁不知道四季酒楼呀。
不仅仅是店里的饭菜味道好吃,还因为四季酒楼这边出头,带着以五阳村为首的几个村子,直接形成了稳定的供货链。
几个村子的量四季酒楼一家自然是收不下的,于是镇上的其他店家知道了,也找了上来,算是彻底把大家的货给包圆了。
比起一家各家每种都种一点儿,自己吃了再抽空去镇上挑担子卖一些赚的那么点儿辛苦钱。
如今这样各自分配下去,只需要种地送货,完全不用担心去哪儿找买家,也不担心价格被坑,真的是大好的事情往头上掉。
除了这个,还有镇上之前的那次美食节,仿佛也是四季酒楼带头办起来的。
好些人家都趁着那个机会去镇上租了一个临时摊位摆摊,小赚了一笔呢!
其中不少手艺不错的,从那天的生意里尝到了甜头,后来干脆就去镇上弄了长期的租位,正式摆摊去了,不用再背朝天面朝地地卖苦力。
所以说,四季酒楼的名声是一点儿不小的。
开店以后,夏冬儿大多数时候都待在厨房里,已经不像从前摆摊那样露面了。
除了部分老顾客,后面来的新客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去后厨里认识认识四季酒楼的掌柜兼主厨具体长什么样。
他们只听说酒楼的掌柜是个年纪很小的姑娘,还是五阳村的人,当初走投无路去镇上摆小食摊发家,最后开起了大酒楼,生意好得很。
于是,今天听人一说,才知道面前的这个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小掌柜!
当初只知道她手艺巧,没想到人长得也好看呢。
听说她是开店的,在场的人第一反应不是去想她生意有多好,也不是去想她的身家,而是——
刚刚吃到的那些是不是有机会能买到了?
眼看着这看戏的活动就要变成被人看戏了,夏冬儿也是无奈。
过个年都要被人催着更新菜单,也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了。
不过炒花生煮花生之类的都很简单方便,她就算抽不出空,指点一下也能让两个徒弟就做了。
店里本就买的有各种酒水,用花生来下酒倒是不错。
今儿不给个回答,估计都不能好好看戏了,夏冬儿便道:
“过年是没有时间的,等年后开店,店里会看看情况加上这个,到时候要是想吃再去店里吧!”
她说得很直接,也不搞那些遮遮掩掩的手段。
偏生大家伙儿就是想要这么一个干净利落的结果,听后虽然有些遗憾今儿个还是吃不着了,可想想年后就能买到,便又满足了起来。
到时候,他们一定要多买些,甜的辣的咸的,小孩子才做选择,他们是大人,自然全都要!
带糖霜的甜的,给自家娃娃媳妇儿吃。
炒花生之类的,自然是买回去下酒了。
听说四季酒楼卖的酒也够劲儿呢。
到时候顺带打上一壶,下工回家以后抿一口小酒吃几颗花生,日子别提有多美啦。
已经有人被想象出来的场景弄得眯着眼睛笑起来,只恨时间过得太快,今儿个居然才是大年初一。
这还有好些天呢!
有了回复的一群人也不好再去打扰夏冬儿他们看戏,便又转回身去恢复了之前的姿势。
等到有小商贩经过时,犹豫一二,依旧掏钱少买了些吃的。
没办法。
刚才那些东西太好吃,把他们的食欲都勾起来了。
上等的眼前已经吃不到,不如就先买些别的凑活凑活,至少嘴里还能有点儿东西吃着解解馋啦。
路过这边的小商贩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怎么这一块儿的客人们这么舍得掏钱呢?好像坐在这附近的,人人都买了东西的。
只除了几个带着小背篓的年轻人。
但能赚钱就好。
收了钱的小商贩们美滋滋地带着竹篓离开,只觉得今天的运气着实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