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呼哧啦啦”的在羊城吃上羊城的地道的美食的时候,
朱小琴正在文协的会议上打酱油。
不是大家讨论的事情不重要,她才打酱油,
是因为压根就轮不上她说话。
虽然这里年纪不大的也不是没有,但是很多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来实习采访的,
像她这个年纪的所谓作家,少。
她因为不习惯这个称呼,给那些广播学院的学生说了好几次,
“喊同志就行,大家都是同志,喊什么作家,太见外了。”
她是不知道,她这几句话还得了人家的不少好评,说京大的那个作家同志人特别好。
其实参加会议的人,从面上看那都是非常和气的,
但是很多人都是默默的一个人写作,跟外人沟通挺费劲的,
而且说一句想三句,在这里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坐着开会身体是不累,心里疲惫啊。
朱小琴这种不太愿意参加这种集体性的活动人,
在这里几乎就是如坐针毡。
只能说科普类小说,不是他们关注,至少不是现在关注的点,
这种她还能打打酱油。
要是她也写现在都的伤痕类故事,还写的不错,
那可就是重点关注对象了。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还有人问,
“您写这些小说写的那么好,是写的自己的故事吗?”
“你可以把我当成任何一本我写的书中的主角,这些故事是借着我的手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天我写了一个女人的故事,那请你相信,那是她自己想要出现。”
这提问的人问的是作家一本关于受到迫害的农民的故事,
作家虽然也上过学,但是近些年一直在家务农,也就前年情况才开始好转一些,
所以人家提问的是不是写他自己,这也没毛病。
但是大家才从那个年代过来几年,自己私下里写文章不要紧,
但是在这种公共的大场合,被这样问,那回答就得考虑考虑了。
要不是不合适,朱小琴都想给他鼓掌了,这回答也没东拉西扯,虽然得理解下,也有点神叨叨的,但是回答的挺好的。
她默默的抬头看了眼名牌,
不认识啊,
算了,她看的书可能还不够多。
虽然见到了很多后世也很有名的人,但是最有名的几个都还没出现,
当然,可能和杨老说的一样,
“有空多写一写,不然就生疏了,不重要的活动少参加。”
活动参加多了,人接触多了,钱赚多了,文章也写不好了。
杨老的观点一直如此。
朱小琴之前跟他聊,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的时候,
杨老就是刚刚那段话,
“写好需要天份,很多人情况不一样,这说不准,但是写不好的就是被那些东西拖累的。”
她一开始不认同的时候,还会跟他辩一辩,但是她后来翻自己的写作册子的时候,也发现了,
好像赚了钱后,有钱花了,她写文章的频率降真挺多的。
还有些,才刚刚崭露头角,比如刚发表了第一本书,写的还不错的,这种也没喊人家来。
朱小琴他们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而且学校又是全国知名的,
像他们这样的,想要他们去的人地方非常多。
之前她跟她娘开玩笑的时候说以后做官,这事也是能安排上的。
但是她还是拒绝了。
分配工作这事,人家能分配,你也可以拒绝啊。
特别是在几个地方都有消息的时候,都不用找理由,直接一句不好意思,有别的考虑,
这事就结束了。
就不说每次回村里,偶尔碰上县里的领导,他们都是直接说,
“小琴毕业了,以后回咱们省里发展也挺好的,京城再好,毕竟不是自己家嘛。”
这话可不是一个两个人说了。
而且为什么县里的领导说回省里发展,
那当然是知道小庙容不下大佛啊,
就算之后为了历练要来学习,那也是上面派过来,
顺序很重要。
那朱小琴想去哪里呢?
她哪里都不想去,能不上班,谁想上班啊。
当初她在《宜城报社》的时候,虽然不用天天加班,但是工作可不轻松,
那个时候她就发誓,等读了大学出来,她一定要找个轻松的地方混着,
谁想采访,写文章,校对啊,反正她不想。
或者除非有她真的想做的事,不然她自己一个待着也不是不行啊。
她京城那院子,趁着现在情况好转了,终于找师傅给她基本上修好了,
虽然很多细节还是没办法,但是前后已经花了快两千块了。
朱小琴看着整理的房间和院子,还是很满意的,
至于师傅说再细致的修理的话,价格翻一倍都不够,
朱小琴表示耳朵已经听不见了。
要不是她之前卖蛤蟆镜挣的钱,还有她哥给他的分红,这么修她是下不去手的。
总感觉这两笔钱算意外之财,不花了她难受。
不过房子归房子,她想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管,
这想的就有点美了,她哥嫂房子都买了,侄子也要京城读书了,
到时候她爹娘肯定也要经常来看看,
她不去上班在家里待着?
她娘过来就能拿扫把轰她去上班。